在板江鄉(xiāng)最北邊的山坳坳里,藏著一個叫千石的小村子。村里有個臘味廠,取了接地氣的名字—“喜妹”。廠子里人不多,硬是將山溝溝里的土特產(chǎn)做出了名堂。
1.返鄉(xiāng)青年的鄉(xiāng)愁
2022年,千石村黨支部啟動“消薄清零”攻堅行動。時任村書記的周傳恕琢磨著:咱村祖祖輩輩用柴火煙熏臘味的手藝,不就是現(xiàn)成的致富路嗎?
剛巧村里有個85后大學生陳冠中,從2019年就開始搗鼓特色臘肉。這小伙可不簡單,養(yǎng)兔子、做臘兔,干了十多年,后來嘗試做臘肉,沒想到真做出了家鄉(xiāng)的老味道。周書記找上門時,兩人越聊越投機,想著既能帶著鄉(xiāng)親們賺錢,又能把老手藝傳下去,多好的事!
“為啥選擇回到村里?”面對記者的疑問,陳冠中笑著說:“臘味對我來說是一種鄉(xiāng)愁,也是一種小時候的味道�!痹谖镔Y匱乏的年代,他的奶奶硬是把一只臘豬蹄留了整整三年,就為等當兵的父親回家。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他想接棒延續(xù)下去。
2.喜妹破冰起家
2022年6月,千石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辦臘味廠,沒想到大多數(shù)村民反對�!凹w企業(yè)不好搞”“到時候又是吃大鍋飯”……質(zhì)疑聲此起彼伏。周傳恕當即表態(tài):“虧了算我的,賺了歸村集體!”這句掏心窩子的話打動了大伙。兩個月后,在村委和致富帶頭人的合力下,當年8月8日“湖南喜妹”正式成立。
創(chuàng)業(yè)路上盡是坎:流轉(zhuǎn)土地、籌錢、蓋廠房、搞技術(shù)……周傳恕就像上了發(fā)條似的,整天泡在工地里。多虧市縣鄉(xiāng)各級部門大力支持,2022年10月,1200平方米的廠房拔地而起,“喜妹”總是扎下了根。
3.老手藝闖出新路子
廠子剛開始生產(chǎn)那會,周書記可犯了難,既要守住傳統(tǒng)的柴火小火煙熏手藝,又得想辦法批量化生產(chǎn)。這個倔脾氣的“臘肉書記”二話不說,背著包就出去取經(jīng)去了。“四川、江西、湘西,我跑了個遍,”他笑著說,“把別家好法子都學來,再琢磨著改進咱們的老手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熬到2023年底,還真讓他們闖出了門道�,F(xiàn)在這套流程可講究了:精挑細選的生豬肉進行分割,腌足一個星期左右,掛起來曬兩三天,最后用柴火慢慢熏上45天左右。這樣做出來的臘肉,既保留了老一輩最愛的那個味,又能成批生產(chǎn),吃過的人都夸“好吃不膩”。
4.小廠大夢想,臘香飄四方
周傳恕掰著手指頭算:“廠里固定員工就8個,加上砍柴工和旺季零工,攏共十來號人�!�
50歲的劉雙平是最早一批進廠的。從普通工人干起,到2023年入了2.2%的股。如今他可是廠里的“技術(shù)擔當”,腌肉的手藝、生產(chǎn)的節(jié)奏,沒有比他更在行的了。
現(xiàn)在的“喜妹”,臘肉、臘豬蹄、香腸……品種越來越多了。2024年產(chǎn)量達到60噸,銷售額突破400萬,給村集體增收30萬元。
“眼下行業(yè)競爭越來越激烈,”周書記摩挲著手中的記事本,眉頭微蹙,“今年我們得走出去,不能光靠老路子�!闭f著掏出記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出差行程:廣西、長沙、周邊省市……這個藏在山坳里的鄉(xiāng)村小廠,此刻正涌動著走向更廣闊天地的渴望。
五一來平江,別忘了把平江的“喜妹”打包帶走�。R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