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春早,新筍破土香。在平江,與春意相映的,是漫山翠竹和縷縷筍香。
筍是春信,春亦藏于筍中。隨著春雨淅瀝,竹林里的泥土便悄悄松動。那些藏了一冬的筍,終于按捺不住,頂開濕潤的土層,露出尖尖的角來。這時候,便是吃筍的好時節(jié)了。
春筍的時令極短,不過二十來天。過了谷雨,筍便老了,纖維粗糙,不復鮮嫩。但懂吃的平江人總能精準地抓住這稍縱即逝的鮮美,不落下這一口“春鮮”。天蒙蒙亮,山間霧氣未散,便約上三五好友提著簍子、扛著鋤頭上山去。
挖筍是門手藝——太早,筍未足鮮,略帶青澀;太晚,筍已長老,失了脆嫩。最好的時機,是破土三寸時,新采的筍還裹著濕潤的泥土,筍殼上掛著晶瑩的晨露,輕輕一掐,汁水便滲出來,鮮氣撲鼻。
平江人吃筍,最重一個“鮮”字。筍一離土,鮮味便一日減似一日,所以平江人都會抓緊這段時間,變著法子吃筍。清炒筍片,只需一點豬油、幾粒粗鹽,脆嫩甘甜;臘肉炒筍,咸鮮交融,油脂浸潤筍肉,更添豐腴;油燜筍則濃油赤醬,鮮味被牢牢鎖住,咬一口,汁水滿溢。若是挖得多了,一時吃不完,便曬成筍干,或腌成酸筍,封存起來,讓這份春日的鮮味留待日后慢慢享用。
如今,反季節(jié)的蔬菜早已不足為奇,但春筍卻依然固執(zhí)地遵循著自然的節(jié)律。它提醒著我們:有些美好,是急不得的,必須等待恰當?shù)臅r節(jié)。當春雷響起,雨水充足,泥土中的筍自然會探出頭來,奉獻出積蓄了一冬的鮮美。
人生有味,不過如此——當我們食筍時,品的不只是鮮味,更是順應天時的生活之道。忙碌之余,不妨尋一處竹林,在時光里修煉“靜待春信”的智慧,在掘筍烹鮮間,找回屬于自己的節(jié)氣。(周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