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一響,平江“女子家”(女子家是平江話對婦女的統(tǒng)稱)的“蒿草DNA”瞬間被激活。當別處的人們還在為是否脫掉秋褲舉棋不定時,平江的七大姑八大姨們,早已身背竹簍、手持工具,一頭扎進山野。別誤會,這可不是在拍攝《舌尖上的中國》,而是平江一年一度的青團大戰(zhàn)正式鳴鑼開場!
在平江,清明前后,漫山遍野都涌動著平江“女子家”采摘蒿草的身影,仿佛沒有一株蒿草能躲過她們敏銳的目光。這當然有些夸張,卻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她們對春天那份熾熱的執(zhí)著。搶蒿草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雙十一”零點的秒殺大戰(zhàn)。畢竟,誰都知道,后山向陽坡的嫩艾尖,是制作青團的頂級食材,能讓青團色澤透亮,香氣馥郁。誰家采到的蒿草又綠又嫩,準能在屋場引發(fā)一場為期三天的“技術研討會”,各路高手各抒己見,分享采蒿心得。家族群也搖身一變,成了“蒿草情報局”,一條條情報不斷刷新:“加義、長壽某田埂邊有上等蒿草,速來!”大家還笑稱:“這捆帶著露水的蒿草,堪稱蒿草界的愛馬仕!”
平江“女子家”堪稱“蒿草鑒定十級大師”。她們目光如炬,只需一掃,就能判斷蒿草的亮度;手指輕捻,便能感知其鮮嫩程度。她們專業(yè)術語脫口而出:“三月初的頭茬艾,葉片背面泛著銀光,葉脈細密如毛細血管,掐出汁水一聞,帶著點苦味的清香,這才是正宗的好蒿草!”在采摘裝備上,平江“女子家”做到了傳統(tǒng)與科技的完美融合。新媳婦戴著便攜式顯微鏡,仔細觀察葉片的絨毛密度,再通過手機里的專業(yè)數(shù)據(jù)庫,精準確定品種和最佳采摘時間。而姑姑婆婆們憑借幾十年積累的經(jīng)驗,只需輕輕一嗅,就能從風中捕捉到蒿草的方位,仿佛與這些植物心意相通。
青團制作過程中,“綠度考核”堪稱最驚心動魄的環(huán)節(jié)。在平江人眼中,合格的青團應呈現(xiàn)出“雨過天青云破處”般恰到好處的色澤。顏色淺了,被戲稱為“癆病鬼”;顏色深了,則被調(diào)侃為“綠毛龜”。
當灶臺上升起裊裊炊煙,一場溫馨的團圓便拉開帷幕。女人們圍坐在灶臺前,有條不紊地將采摘來的蒿草洗凈、焯水、榨汁,再與糯米粉完美融合。一時間,廚房中彌漫著青團的誘人香氣,這不僅是食物的芬芳,更是平江“女子家”對春天最深情的告白。她們嚴格遵循古法,將青團制作變成了一場非遺級別的技藝較量,同時積極突破儲存大法,讓這份春天的美味得以長久保存,硬生生把二十四節(jié)氣過成了舌尖上的奧林匹克盛會。
即便如此,這些看似固執(zhí)的平江“女子家”,總會在游子遠行時,將青團塞滿他們的行李箱。塑料飯盒里,墊著曬干的粽葉,一個個綠瑩瑩的青團緊緊挨在一起,仿佛把整個平江的春天都打包帶走。離別之際,叮囑聲帶著蒿草的清香,縈繞在耳邊:“到廣州后要放進冷凍室!”“用微波爐加熱20秒!” 連青團的吃法,都得遵循這不成文的“《平江青團憲法》”。
但也正是這份充滿煙火氣的執(zhí)著,讓每個人在咬開青團的瞬間,都能品味到春天最真摯的浪漫。這小小的綠團子,承載著平江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家族記憶,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持續(xù)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來源:今日平江 作者: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