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諸多變化。今天,檔次不一樣的飯店、餐廳早已遍布大街小巷,人們甚至足不出戶,只要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個訂單就能吃上各色美食�?稍谶^去,老百姓想開一家個體餐館,卻是需要膽魄和勇氣的。
上世紀9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拂著神州大地,個體經(jīng)濟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家住縣城東街的歐子祥、張細華夫婦拉上孩子們開起了小飯館。因為家有6個孩子,當時都沒招工,歐子祥、張細華就帶著幾個孩子在東街拉起篷布開起了小飯館�!跋灿骸边@個店名就是其中兩個女兒的名字合起來給起的。
由于飯館靠近汽車站,位置好,飯菜口味又好,開張后生意異常紅火�!耙郧班l(xiāng)里買貨都要到城里來買,車也沒現(xiàn)在這么快,到了縣里就已經(jīng)是中午了,午飯就需要到店里解決,我們當時的飯館更像是快餐店,只能擺兩桌�!闭f起剛開張時的情形,家里的小女兒歐喜春仍記憶猶新。
顧客都喜歡吃他們飯館的酸辣豬腸、魚雜豆腐和油炸排骨,30多年下來不管菜單怎么翻新,這幾道傳統(tǒng)菜肴被一直保留了下來。曾麒是店里的老主顧,這幾道傳統(tǒng)菜肴也是他的最愛,每回來必點不可。
“那時候下館子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件奢侈的事情,這店剛開時我才10歲,家里來客人了,我媽媽就讓我到這來買兩個菜回去招待客人�!苯衲�40歲的曾麒是喜迎春飯店老客人,現(xiàn)在他的兒子都10歲了,最愛吃的還是店里這幾道拿手菜。
飯店讓我們歐家的生活比別家寬裕不少,當時別人稱呼他們“個體戶”,有褒義也有貶義,畢竟在那個年代有單位才是神氣的事,慢慢地大家才改變了老看法,對個體戶越來越尊重。
2009年,搭乘改革的東風,歐家兄妹幾人把店從東街菜市場的狹小角落開到了開發(fā)區(qū),七八個門面,兩層樓,1000多個平方米裝修下來,接客量從原來的2桌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80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平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餐飲來說,時尚的、大型的、傳統(tǒng)的應有盡有,但類似喜迎春這樣的老飯店,“氣場”依然很足,它的發(fā)展壯大,正見證著這個奮斗的時代。(余毅 向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