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平江人講究吃是很出名的。說講究吃即是愛吃,會搞吃,吃的種類多,食物口味好,營養(yǎng)豐富。無論是餐桌上,還是從平日零食小吃,都制作得既精美又可口。許多還是只有平江地方所特有。因此,外地人到平江來一次,就永遠記住了平江的好吃的東西。本地的
平江人,無論出外有多久,只要回味兒時吃過的風味食品,就直流口水,都會引發(fā)濃濃的鄉(xiāng)思。
平江的飲食文化具有食材來源廣泛;制作非常講究;吃食注重禮儀;地方特色顯著。
食材廣泛制作講究
平江是個山區(qū),幕阜、連云兩山相峙南北,汨水、昌江貫帶其中。是中亞熱帶向東亞熱帶的過渡區(qū)。加上降水量在1700毫米左右,水量豐富,縣境除高山幽谷以外。由于氣候資源、土質(zhì)資源、耕作條件的多樣性,帶來了物產(chǎn)品種的多樣性�?梢院敛豢鋸埖卣f,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田土種的、水中生的物種,平江都有出產(chǎn),而且其中還不乏特優(yōu)名產(chǎn)。因此,就食材來源,真正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
糧食類:稻谷有早、中、晚三季熟,每季熟中又分秈、粘、糯,米色又分紅、白,林林總總上百個品種。梁之屬有紅、白,早晚,粘糯等高粱品種。山間廣泛出產(chǎn)竹筍,鮮吃干吃都可。瓜果蔬菜更是豐富。
平江縣地處湘東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區(qū),一年四季分明,忙閑有序。勤勞精明的平江人利用本地豐富的食材資源和閑空時間,精心制作成各種美味食品,歷經(jīng)久遠,便形成了廣泛的民風習俗。
平江人對各種食品的加工,充分利用熏、炕、蒸、曬、腌、泡、浸、炸、煮、燜、燉、炒、煎、熬等方法,使其達到最佳效果。
熏,即用柴火慢煙熏制臘肉、臘魚、豆腐干、豬肝、豬腸、牛肉、羊肉,使其香色俱佳,又利于較長時間保存�?�,即以木炭火速烤肉類、豆制品類食品,使其迅速脫水,增加清香。蒸,則以熱氣使食物制熟,達到保存營養(yǎng)物質(zhì)最佳效果。曬,則利用太陽熱能使食物脫水、成熟,以備較久保存的酸菜和各類干菜,另外,用果品和園蔬用開水澇好腌鹽后再添加辣椒粉和甘草粉等佐料制成的“鹽菜子”,極有特色,既可供小孩止嘴饞,又能施賓待客。腌,即用密封性能很好的伏水壇,腌制各類酸菜和魚肉。浸,即平江人所說的“酸壇”,“浸水壇”,尤以陳年老浸水壇為最佳,內(nèi)中除放鹽外,還有甘草、冰糖、八角、茴香之類,所浸出來的刀豆、大蒜、嫩姜、蘿卜、黃瓜、茄子、豆角等用來炒辣椒,或放魚湯中,甚為鮮美可口,使人食欲大振。泡,則以新鮮蔬菜在開水中泡使其殺青,泡上一兩日,再炒吃,酸甜可口,脆嫩增加等等制作方式,讓平江菜獨具香味與特點。
飲食極講禮儀
平江縣境居民保存了許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習俗,尤其注重人與人交往中的禮儀和情誼,對于“民以食為天”中的禮儀則處處可以體現(xiàn)出來。
平江人辦喜事請客,有重要客來吃飯,都要辦“情席”。在席前冠以情字,就是指友情、親情、人情,就不是一般解決饑渴的請吃,而是暢敘友情,聯(lián)絡(luò)親情,重視人情的表示。“情席”是有規(guī)矩的十大碗的席面,其中又分蟶干席、海參席、魚翅席三等,每種席除以蛋餃代炸肉,紅燒丸代清湯丸外,蓋面分別為蟶干、海參、魚翅,其余菜譜基本相同,上菜順序都按次一一上席。顯示得嚴謹有序,決不亂來。死了人的喪事吃飯,就叫“吃盤子”,或叫“吃豆腐”,不能用極富感情色彩的“情席”來稱呼。
請人吃飯有規(guī)矩,一般客要隔夜請,不能臨時邀約。請吃席面要用請柬請?zhí)�。外甥結(jié)婚,請舅父母要在喜期一個月前上門邀請。對長輩老人都要面請,不能托人請。
接待來客很有講究,憂喜事接客都要“排班”接客,即以主事本家按輩分排列,叩首鞠躬誠表歡迎,客人頻頻回禮答謝�?腿诉M門后,要先向主家長輩請安,再敘家常,客人進門,主家要招呼客人請坐,隨即上茶。
入席吃飯要注意,按尊卑長幼排次。吃飯時的這些規(guī)矩其中貫穿著做人的深刻哲理。
加拿大籍的世界著名建筑設(shè)計師王受之先生,六十多歲沒來過平江,而他的媽媽老家是平江人,她十歲就離開了平江。王受之先生說,小時候他媽媽用她親身受的教育告誡子女:“吃飯夾菜不能越過菜碗的頂端,夾菜時只能夾自己面前的”。王受之說:“就是母親教的這個小動作,我終生記住了做人要守本分的道理”。王老2013年不遠萬里來平江,按他的說法:“目的是來尋求養(yǎng)育我媽的神秘故土的文化傳承�!�
平江的飲食很講文明,情席一碗碗輪流上菜,吃完三碗菜才開始敬酒,主人起杯酌飲,客人隨即起杯,至于飲酒各按其量,只需盡興,無需論強弱。如果某人做得不夠,大家都會說這個人“真冒相”,“冒相”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
地方特色顯著
我們平常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平江的神奇山水養(yǎng)育了平江人“重氣節(jié)、講忠義、顧大局、舍生死”的人文精神,獨特的地方飲食文化養(yǎng)成了平江人愛生活、愛家鄉(xiāng)的稟賦。世代的平江人靠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靠人的勤勞栽種養(yǎng)殖多種食材,靠人的勤勞和精明,制成豐富的食物供人享用,嘗到甜頭的平江人,守護著家園和傳統(tǒng),一直不斷地延襲著。
平江人會搞吃,家庭主婦都有一雙巧手,把一些普普通通的東西巧制成美味食品。光是紅薯就可以做出上百種不同的吃法。平江食品如今不僅已全面亮相,而且在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中,平江又邁出了旅游活縣的堅實步伐,許多極富平江地方特色的食品吸引著五湖四海的來賓。除了“情席”外,平江的火焙魚,長壽街的醬干,加義的油豆腐,談岑的臘肉,南江的黃鱔面,時豐的糍粑,向家的松油坨,大坪的莊樓粽子,童坪鎮(zhèn)的蒿蘸,都極有吸引力。
說到我們的老壇浸菜,平江人叫“酸壇”,經(jīng)歷時間愈久品質(zhì)越好,有的一壇浸水一蓄上百年。安定鎮(zhèn)橫江村下新屋有戶主人叫張捧茂,其妻叫利干娘,其家里有個能浸上百斤菜的大酸壇,在附近很出名,當年日寇侵華平江淪陷期間,日本兵兩次進村擄掠,都大撈其缸中菜吃,第二次還把個大缸抬到堂屋中來搶吃。曾經(jīng)在他家做過長工的老紅軍陳立華解放后任南京炮兵政委,1950年回鄉(xiāng)探親,在親友家中吃飯時說“幾十年我還在想吃利干娘家的酸咯�!庇谑怯指銇斫o他吃兩餐,他臨走還用黃草紙包一包帶走,至今傳為佳話。
說到平江,茶也是必須提到的,伍市的芝麻、豆子茶,向家的姜鹽茶,談岑、梅仙的椒子茶,都體現(xiàn)出濃濃的地方特色。 (彭以達)